近年來「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迅速崛起,如YouBike、Uber、Airbnb等共享平台快速滲透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估計,到2025年全球共享經濟產值將高達3,350億美元規模。共享乘車、共享單車、共享房間、共享車位、共享律師、共享醫療甚至共享充電寶,各式各樣的新奇應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來無窮話題和想像。
然而,在充滿期待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些共享平台概念上符合共享經濟,實際運營上卻創造出新的封閉中心化環境,試圖壟斷資源或謀私套利而不可自拔;也有些共享平台立意甚佳,也普受歡迎,但因為找不到獲利模式而欲振乏力。
共享經濟透過網路發展和行動裝置的普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進步,降低交易成本,讓閒置資產運用最大化,幫助所有人更容易進入市場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共享平台將傳統價值交換的流程拆解重組,剔除掉許多過往需要耗用大量成本的環節。借用美國經濟學家傑里米.里夫金的話來說,我們將走向一個「零邊際成本」的社會。
癥結在於,這些交換真的是「零邊際成本」嗎?Uber的虧損有很大一部分用來補貼專業司機,因它要保障最基本的乘客安全和服務品質;P2P借貸無監管機制的野蠻生長讓許多平台淪為吸金工具。整個共享經濟體系中,檯面上的交易耗損只是冰山一角,忽略維持平台穩健運行的資金控管和風險管理機制,才是最大的隱藏成本。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撐,目前共享經濟遇到的困難,一部分也來自於金融的發展尚未完全跟上腳步。無論是創業時的融資需求、簡單安全的移動支付、資金監控、信用保障、換取貨幣價值,都缺不了金融創新這個神隊友及時配合。金融與互聯網模式之相互傳導與支撐,促使共享金融的需求誕生,現階段應用較多的,主要是各類基於P2P原則之網路金融服務,例如網貸、眾籌。更廣泛層次的共享金融則是金融基礎設施的支付清算、信用數據、市場交易數據等資源開放與共享。透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的導入,讓金融資源的運用和分配更加公平高效,為使用者創造場景化、個性化、低成本且簡便易得的共享金融服務。從宏觀來看,產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的情況也出現在金融資源的結構性供求失衡中,金融資源的重新分配必將發生。從微觀來看,金融產品和服務應該更加接近產業鏈、生活鏈,使社會直接感受對金融的參與互助受益過程。
共享金融對共享經濟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金融業能否及時將資金運用、支付清算、風險管理、消費者保護等各面向專業技術整合,發展出一套能讓共享平台快速接入的共享金融基礎架構,強化整個經濟體系對個人或團體風險因子的甄別,幫助共享產業以更低的成本完善服務管理。
金融業看得多遠,決定了共享經濟發展的邊界。台灣地小人稠、金融普及,其實很有機會成為世界性共享金融的示範點。共享金融架構的實現,不光有助於帶動共享經濟落地發展,更有機會成為台灣向全球輸出的寶貴技術資源。也期盼台灣金融產業能把握這一波共享經濟浪潮,齊心協力,讓台灣大步跟上世界。(作者是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